查看原文
其他

何必撞了南墙再回头,老路不通得开新路

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-10-17
昨天谈了促进消费的一个文件。
现在确实有很大进步,越来越强调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,不像过去都是以投资为重,所以最近的文件哪怕仍然是《消费为皮,投资为里》,但调子已经起好了,后面就是想办法探索新路的事了。

找到问题的关键,问题便已经解决了一半。

最近半年,为了促进消费出了很多重量级的文件。比如去年12月印发的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-2035年)》《“十四五”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》,还有7月中下旬密集印发的汽车、家居、电子产品的三份《若干措施》,这三个文件涉及部门还特别多,汽车和家居都有13个部门联名,电子产品也有7个部门,共涉及21个部委,涉及一半的国务院机构。

不可谓不重视,然后是昨天刚提到的20条。

但说实话,小镇都没仔细看,只是大概扫了扫,为什么呢?

原因很简单,仍然是过去的投资逻辑。

消费不像投资,这是一个非常缓慢变化的领域,要经过经济循环的不断传递,更涉及到人的消费习惯和心理调整,想要立竿见影,也只有房子、车子这样的大宗消费能明显带动。

过去刺激消费,要么是抓住大宗消费,要么真金白银地砸钱。

比如家电下乡补贴从2007年12月开始,第一轮到2013年1月底,之后以节能为核心搞节能补贴政策,比如2019年1月十部委印发了《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》,这基本被认为是第二次家电下乡。

仅两次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堪称海量。比如第一次家电下乡,农民购买电视、冰箱、移动电话、洗衣机可以按价格的13%的享受补贴,还有后来的“汽车下乡”,按车价10%补贴。

这是多少钱啊,怎么能说促进消费政府不给钱呢?

给了,而且给的很多很多。

有个问题,那就是补贴不可避免存在投机、劣币驱逐良币问题,比如“家电下乡”就出现了大量劣质品问题,而由于农村市场过于分散,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都不足,导致农村反而成了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“收容所”,“康帅傅方便面”可不是特例。

在家电下乡正式启动的第二年,商务部等九部委就决定在2009年8月到2010年2月,在全国范围开展打击借“家电下乡”等名义制售假劣产品专项整治活动。
还有后来促进汽车消费,新能源车免收购置税属于战略产业支持就不说了,仅去年就发放了600亿购置税补贴。

在大规模补贴的时候,确实很有效,立竿见影的看到消费提上去了,但拉长点看,弊可能大于利。因为这种刺激出来的消费,本质是消费时机的调整,极大扰乱了正常的消费周期,所以补贴一过、集中消费结束,立刻消费就要大降,对消费实际增量作用很有限。

所以行业协会、专家学者等其实不太鼓励这么搞短期刺激,希望建立长期机制。比如2019年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就表示“汽车行业欢迎长期有效的激励效应,比如要购置税减半就一直维持这个政策,最好不要出短期的可能引起市场波动的刺激政策”。

刺激消费另一种主要方式就是放开限制,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,尤其在房地产信仰坚定的时代,只要敢放开,购房立刻就大热,房价应声上涨,别说大城市,小县城甚至乡镇都一样。

但投资逻辑有一个问题,或者说任何政策模式都有同样的问题,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,到了一定程度,再想达成同等效果,需要投入的资源指数级递增,一定会高到补贴不起、投不起的地步。

最近促进消费政策路径已经发生了变化,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财政补贴少了很多,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出钱,也就有了20条在消费资金来源上,只提到了“金融支持消费”。

大路径的调整显然需要时间,但改善预期和信心,却等不了,因此还是要按照原本的路径推出政策,用时间去改善预期,一个个政策间也能看到转变正在发生。

现在的关键问题是,肯定要走新路,但到底走什么新路?

每次谈到消费,往往跟收入联系起来,比如昨天很多留言说的都是没钱所以不消费,这里就有两个问题,涉及到居民收入怎么提高。

经济循环,从哪里切入?
促进消费需要提高全民收入,而全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劳动收入,那就需要想办法增加就业、提高劳动报酬,而增加就业显然要促进企业发展,以企业带动经济发展,做大蛋糕,而做大蛋糕最有效的当然是产业升级和创新,而产业升级和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。

这转来转去,到底从哪个环节切入去促进收入?客观地说,主要的力量投入到企业和创新上了,这也是国际竞争和把握战略机遇的要求,收入的增长有滞后性,或者在局部、少数行业和企业先发生,比如先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等。

但从哪个环节切入,相比下一个问题还是小问题,毕竟无论从哪个环节切入,只要有正向效果,多循环几次也就能全民均沾了,体现在全国范围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是增长的。

更关键、更难的问题还是收入分配
昨天文章有很多留言都提到了分配,解决方法也有,无外乎征收财产税、遗产税等,但问题有这么简单吗?小镇在《关于未来:一个极少被提及的关键症结》谈到过这个问题,可惜看的人太少,把这篇提到的搞清楚,对当今社会和政策的理解会有很大提升。

现代社会,经济增长越来越与资产价格绑定在一起,想要让经济更好,就需要让资本活跃,让资本活跃就必须让资本有利可图、满足资本的诉求,说到底就是要在切蛋糕的时候更多切给资本,那么就涉及到“资本活跃”和“共同富裕”之间的关系

收入增长跟消费一样,也没法立竿见影,凡是想着“快刀斩乱麻”要么想得太简单,要么真就是误国了。

左不行、右不行,那到底怎么办呢?

小镇其实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点到过了。

一是《发展经济,需要结构性的制度突破》,强调的是改变一些长期形成的政策惯性,比如这篇提到的农村宅基地、户籍制度等影响城市和乡村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卡点,但不仅仅这两点。

二是《转型的阵痛,无法回避》《【新思考】经济下半场的主动能》提到的“以人为本”的发展思路,指的是直接把人作为投资的对象,搞基建、老旧小区改造、水利设施建设等等都要搞,但毕竟几十年了,投入产出比高的基本差不多了,虽然基建还有需要做的,但对于人的投资欠账就太大了,这时候挪出一部分哪怕是10%直接投资人,边际效用极高。

怎么投资人呢?比如搞城镇化、促进农村人进城,那就应该真金白银的增加公共服务,让进城的农村人享受城市人的待遇,而不是仅仅户口改一下;又比如直接动用真金白银,投资到幼儿看护、教育乃至医疗上,解决人生活发展的现实困扰,降低生存压力,让人能够释放出更强的活力,这对于社会和经济的促进,绝对高于钢筋水泥。

这两篇文章以及之后的很多文章,也是以“自问自答”的形式,回答小镇在5月提出的问题“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半场,到底谁能接替房地产成为新的主动能?”,2个月下来,还是有一些所得,但还远远不够,毕竟从点子到可行的策略,有一段很长的距离。(参见《随笔:新时代的责任与机遇》)

关于投资人本身,就不多展开了,大家的生活困扰自己很清楚,怎么能立竿见影的解决生存压力,也不用小镇说。
现在已经有很多政策在尝试解决,比如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,但现在的问题症结在于没钱,所以并不太让民众满意,但并不是真的没钱,中央预算有建设资金,银行和地方也会配套,发改等部门也有几千亿、几万亿的资金,仅去年水利建设就完成投资上万亿元,这些投资都是必需的,都缺钱,只是能不能挪一些出来试一试呢?哪怕从局部试点开始。

最后再提一提对“结构性制度突破”的一些想法,不能一次性说的太多,容易被人骂的太惨,比如今天就要说一个大概率要被痛骂的:
以10年为期,向全球各国全面开放留学,要让天下英才(财)尽入彀中。

读者们应该看到,小镇的文章已多次被商务部主管的《服务外包》刊载,小镇对“服务外包”以及背后的“服务贸易”“服务消费”特别关注,这是一个金矿更是大短板。

中国进出口贸易中,服务贸易占比太低了,仅仅只在15%左右,虽然这几年增速很快,基本达到货物贸易增速的2倍,但对比下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占比普遍在30%以上,缺口太大。

服务贸易中“失血”最严重的就是旅游,比如2018年中国境外旅行支出高达2773亿美元,占全球的18%,稳居世界第一,比第二名的美国还高50%。

一方面是国内旅游实在说不过去,但另一方面境外旅行开支的大头实际是留学,包括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消费,也包括留学生家属陪同等等。

中国已经发展到现在,凭什么就不能更开放些?
需知“盛唐气象,协和万邦”。
不是为了提高QS排名打肿脸充胖子,大量补贴留学生求人来,而是以我为主,去吸引全球各国有才或者“有财”的学生们,中国大学在自然指数和高论文引用这种硬指标上已经位居世界前列,再加上中国经济崛起对全球各国的影响,有大量留学生希望到中国来,既学文化,也要见世面、结人脉。
不是要促进消费吗?这么多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,而且在降低留学补贴后来的,必然是经济实力很硬的,不要觉得人家国家穷,高收入群体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差不多,比如小镇认识的来自某中亚地区国家的朋友,他的富裕程度令人惊叹,之前提到的泰国总理办公室的朋友,也是因在中国留学才认识的。

这些人来到中国,不仅日常消费,只要获得许可,大概率愿意在中国购买房产,仅仅这一项每年新增万亿元消费不难吧?而且是真正的来自海外的增量,对经济的带动性又有多大呢?

教育领域的“结构性制度突破”还不仅仅留学生这一项,其他领域呢?

工具、办法真的很多很多,只是需要调整思路。

新形势,要开新路。


其他文章推荐
■  分层的真实社会,如何向上破圈?
■  预见未来:未来10年乃至30年的政策大方向
■  消费为皮,投资为里
■  养老并轨,在哪都是大难题

如果喜欢,还请点赞、“在看”和关注吧
欢迎分享,让更多人发现“大树乡谈”

除本号外,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

请注意辨别,欢迎关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